11.29 TPSR体育教学对大学生行为表现的影响
<p><strong><center>TPSR体育教学对大学生行为表现的影响
周丽凤《体育科学研究》2020年第24卷第5期</center></strong>
研究目的:
以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教学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探讨TPSR融入体育教学对大学生个人、社会责任与利社会行为的影响。
文章框架:
前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实验对象为集美大学学生,两个行政班共92人,其中一班为实验组(实施TPSR体育教学),另一班为对照组(实施传统体育教学)。
1.2 研究方法
1.2.1 教学实验法
本研究教学实验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第二阶段为教学实验处理阶段,第三阶段为资料处理与分析阶段。
1.2.2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通过个人与社会责任问卷、大学生利社会行为量表等研究工具,收集前、后测的统计数据,以达到研究目的之探讨。
1.3 资料处理
2 结果与讨论
2.1 TPSR体育教学对大学生个人与社会责任的影响
①本文主要在分析两组学生:实验组(实施TPSR体育教学)与对照组(实施传统体育教学)大学生在个人与社会责任后测变化情形,通过量化所得资料来探讨大学生在接受教学实验融入后的效果。
②从而依序呈现实验组与对照组在个人与社会责任测验的得分表现。以个人与社会责任的后测得分为依变项,前测得分为共变项,以组别为自变项,进行独立样本单因子共变数分析,检验排除前测分数影响后,两组学生在个人与社会责任的表现是否达显著差异。进行单因子共变数分析之前,必须先进行各组回归线平行假设检验,符合假定后,才进行共变数分析。
2.1.1 描述性统计分析
关于两组学生在个人与社会责任中得分的描述统计量,包括前后测平均数、标准差及调整后平均数的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表中可看出,实验组大学生在后测各个分项:个人责任、社会责任及整体(M=24.35,31.80,56.16)、均高于对照组(M=22.30,29.55,51.77)。接下来笔者以统计的方式,排除两组大学生前测变数的影响,进行单因子共变数分析,以确认是否确为实验变项的效果。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70aff4ff280d089d5ce1a5b1f2a2a7f2&amp;file=file.png" alt="" />
2.1.2 单因子共变数分析
在进行单因子共变数分析之前,首先进行回归系数同质性的假设检验,针对实验处理与组别进行同质性检验的各项数值,如表2所示。结果发现两组大学生在个人责任(F=3.37,P=0.06)、社会责任(F=2.04,P=0.15)及整体(F=2.49,P=0.11)的P值介于0.06到0.15之间,皆未达显著,符合回归线平行的假设(P>0.05),表示回归线互相平行,两组大学生可视为具有同质性,因此可继续进行共变数分析。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8f686609d639adeec53b6ced4f5d64e2&amp;file=file.png" alt="" />
表3为两组大学生进行个人与社会责任后测单因子共变数分析的结果。据此得知,两组学生在个人与社会责任的两个分项以及整体的表现结果为:个人责任(F=8.14,P=0.01)、社会责任(F=6.06,P=0.02)及整体(F=8.90,P=0.00),皆达显著差异。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122905373fcbd2f9e3a4d203b525e28a&amp;file=file.png" alt="" />
2.2 TPSR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利社会行为的影响
本文主要分析实验组(实施TPSR体育教学)与对照组(实施传统体育教学)大学生在利社会行为后测变化情形,通过量化所得资料来探讨大学生在接受教学实验融入后的效果,从而依序呈现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利社会行为测验中的得分表现。
2.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关于两组学生在利社会行为中得分的描述统计量,包括前后测平均数、标准差及调整后平均数的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由表中可看出,实验组大学生在后测各个分量表——一般利社会行为、学校利社会行为、尽本分及整体(M=41.66、37.07、16.21、94.96),均高于对照组(M=38.99,31.07,14.55,84.63)。接下来笔者以统计的方式,排除两组高中生前测变数的影响,进行单因子共变数分析,以确认是否确为实验变项的效果。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bdff1d754ef6abb55d5a6d8c846fa13c&amp;file=file.png" alt="" />
2.2.2 单因子共变数分析
在进行单因子共变数分析之前,首先进行回归系数同质性的假设检验,针对实验处理与组别进行同质性检验的各项数值,如表5所示。研究发现两组大学生在一般利社会行为(F=0.05,P=0.81)、学校利社会行为(F=1.21,P=0.26)、尽本分(F=0.29,P=0.58)及整体(F=0.75,P=0.38)的P值介于0.26到0.81之间,皆未达显著,符合回归线平行的假设(P>0.05),表示回归线互相平行,两组大学生可视为具有同质性,因此可继续进行共变数分析。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bd4b1b6029c0745ea3a044a15224ac34&amp;file=file.png" alt="" />
表6是两组大学生进行利社会行为后测单因子共变数分析,由表6结果得知,两组学生在利社会行为的三个分量表以及整体的表现结果:学校利社会行为(F=13.80,P=0.00)、尽本分(F=7.98,P=0.01)及整体(F=11.02,P=0.00)达显著差异,一般利社会行为(F=3.02,P=0.08)则未达显著差异。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5a7c116b644a206e03bdf7a3cfd4fd03&amp;file=file.png" alt="" />
2.3 讨论
2.3.1 TPSR体育教学对大学生个人与社会责任的影响
TPSR体育教学与传统体育教学比较,TPSR体育教学对学生的责任学习更有正向帮助。学生在TPSR的教学情境下,通过身体活动、不断的讨论与自我省思,,经由教师将责任与身体活动融入、决定权的下放、利用关键时间培养良好师生关系、建立学生表达自我及尊重他人成功经验,进而提升其个人与社会责任。这也证明在不同文化背景下,TPSR课程模式也能成功地达到相同的课程目标。
2.3.2 TPSR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利社会行为的影响
综上所述,TPSR体育教学与传统体育教学比较,TPSR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利社会行为学习是更有正向帮助意义的,也证实有部分迁移层级的展现,但需与学生的学习经验相结合,较易类化迁移,将责任概念带出体育场域之外。
3 结论与建议
①实验组(实施TPSR体育教学)在个人与社会责任的表现上,在整体与其各分项个人责任、社会责任较对照组(实施传统体育教学)更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个人与社会责任能力,
②实验组(实施TPSR体育教学)在利社会行为的表现上,整体与其分量表学校利社会行为、尽本分较对照组(实施传统体育教学)更能有效提升。
③而在TPSR有步骤的四阶段:认知对话、身体活动、分组讨论、自省时间的实施架构下,学生可以循序渐进地学习,体现责任的意涵,迁移至体育场域之外,展现良好利社会行为,而在其分量表一般利社会行为比较对照组(实施传统体育教学)无明显提升。
④在学校的环境、成员等要素与体育课较为雷同时,责任的概念较易类化,若须迁移至一般情境中,则要更长时间的介入,才能验证其成效。
建议:
①身体活动乃是体育课的主体,不可因强调责任而本末倒置,仍需保留相当比例时间活动,顾及技能目标。
②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执行TPSR的关键,教师应尽量不用负面评语,尊重每位学生的独特性,不可忽视低成就同学,并同时做好模范。
③TPSR课程模式在培养责任感、展现良好利社会行为的方面对学生是有帮助的,因此教师可以在体育课程中善加利用此模式,塑造学生的良好品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