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凯迪的论文笔记


10.10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调查研究

<p>&lt;center&gt;<strong>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调查研究 庞文、韩阳《青年探索》2006年第3期</strong>&lt;/center&gt; 研究目的: 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进行调查研究 文章框架: 对象与方法 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总体水平 从总体上看,大学生还是倾向于体验到幸福感,但不强烈。这与当今大学生面临的情境密切相关。 2.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分析 男女大学生之间在幸福感的体验方面不存在明显的差异。 3.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地域差异分析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高低与其生源所在地有较强联系,特别是来自省会城市或大城市的学生与来自城镇的学生之间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别。大中城市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最高容易理解,因为他们一直生活在城市,享受着便利、先进、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常能感受到满意、幸福。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幸福感得分位居第二,这可以用期望值理论来解释,农村学生学习的期望目标就是考取大学,进入城市,感受以前未曾经历的生活。 4.不同专业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分析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四类专业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差异显著(P=0.07&lt;0.1)。从图2可以看出,幸福感体验最高的是艺术类学生,其次是理科学生、文科学生,工科学生的幸福感体验最低。 5.单亲家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分析 从数据可以看出,身处单亲家庭的学生主观幸福感得分为76.37,完整家庭的学生得分为77.23。虽然单亲家庭的学生幸福感平均值略低,但两者差异并不显著。 6.家庭规模与主观幸福感的差异分析 有两个子女家庭的大学生幸福感体验最高,达80.94分,随后幸福感得分随家庭规模的扩大而降低。 7.家庭经济收入与主观幸福感分析 可以看出,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大学生的幸福感得分也随之增加。但并未达到显著性差别。经过平均数多重比较,发现家庭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大学生和家庭月收入在2000~3000元的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体验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49&lt;0.05),其他各组间差异不显著。 8.大学生学习状况与主观幸福感分析 学习成绩处于前3名的大学生与处于20名以后的大学生其幸福感得分存在显著差异。这也就说明,学习仍然是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9.大学生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分析 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随着自己对班级和室友的满意程度的提高而增加,幸福感体验在不同的满意层次上存在显著差异。 10.大学生课外活动情况与主观幸福感分析 参加课外活动越积极,其主观幸福感越强,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这充分体现了活动理论的观点,即认为快乐来自于有价值的活动本身。 11.大学生自我综合能力评价与主观幸福感分析 综合能力自我评价越高,主观幸福感越高,并且差异十分显著。 讨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出当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总体上相对稳定,在各方面存在程度不同、多样化的特点。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作为社会中的重要群体、祖国未来的栋梁,大学生生活质量的高低、幸福体验的多少不仅影响着他们的人生发展和价值观形成,也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针对本研究的结果与分析,我们在此提出以下建议: 1.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和成才目标。 2.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幸福的本质,建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方式。 3.建立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协调同学关系。 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满足大学生的多种心理需求。 5.加强心理教育与心理咨询活动,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p>

页面列表

ITEM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