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凯迪的论文笔记


10.16 冰雪冬令营提升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过程模型构建——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分析

<p>&lt;center&gt;<strong>冰雪冬令营提升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过程模型构建——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分析 赵得龙《体育学刊》2023年10月8日</strong>&lt;/center&gt; 研究目的: 借助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以南方青少年群体为调研对象,通过开放性编码、主轴性编码和选择性编码等程序对核心范畴进行提炼,并依据故事线构建冰雪冬令营提升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过程性模型。 文章框架: 前言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是定性研究中比较科学有效的一种研究 方法,最早是由哥伦比亚大学的两位社会学者格拉斯 (Galsser)和斯特劳斯(Strauss)于 1967 年提出,是指运用 系统化程序针对某一现象进行资料搜集与分析,并在 此基础上建立一个暂时验证过的理论。因此,本研究选择扎根理论方法, 在调研资料的基础上严格按照规范步骤构建冰雪冬令 营提升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概念模型具有较高的科学 性与创新性,有助于获取更为丰富且真实的结论。 1.2 调查对象及样本量 本研究确定 15 个访 谈样本,其中包括 3 个用于后续理论饱和度检验的备 用样本。受访人员均来自浙江、上海和江苏等南方地 区,其中男生 9 人、女生 6 人,年龄均在 7~12 岁之间。 2 冰雪冬令营提升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探 索结果 2.1 开放性编码:提取概念和范畴 2.2 主轴编码:选取主范畴 3 冰雪冬令营提升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讨论 3.1 基于积极心境的参与预期 心境是指强度较低但持续时间较长的情感,其状 态表现微弱、平静而持久。当青少年在参与冰雪冬令 营之前就已经开始了相应期待,搜集和查看很多关于 冰雪冬令营的文字、图片和视频,向参与过的同学打 听冰雪冬令营的整个过程,十分憧憬自己在接受冰雪 户外教育过程中的幸福初体验。 。因此,研究认为要合理设定青少年参与冰 雪冬令营的心理预期,只有当实际参与体验满足或大 大超出其预期时,青少年才会形成积极快乐的难忘体 验,才会倾向给予冰雪户外冬令营积极评价。否则, 如果青少年对冰雪冬令营的预期过高,而实际参与体 验却远远低于预期,则会导致青少年产生消极评价。 3.2 基于沉浸体验的过程支撑 本研究表明,冰雪冬令营 提升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是充分建立在沉浸体验的基 础上,整个过程不仅产生新奇、兴奋和惊喜的快意激 发,而且有快乐、有趣和感动的畅快享受。 3.3 基于幸福回忆的依恋评价 青少年结束冰雪冬令营活动后回到家或学校,并 不意味着主观幸福感过程建构的结束。 实 际上,主观幸福感会伴随着青少年很长一段时间,只 不过主观幸福感已经通过其他形式伴随在自己的生活 和学习中。具体而言,冰雪冬令营结束后主观幸福感 的体现主要沉浸在回忆状态,青少年通过与家人、同 学等观看照片、撰写感想和分享视频等方式,发酵享 受参与冰雪冬令营的幸福感。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 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会逐渐被接下来的学习和生活所 取代,但这作为一种人生成长过程中的宝贵经历,已 经沉淀在青少年的心灵深处,成为以后再次参与冰雪 运动的直接动因。因此,依恋评价作为青少年群体对 冰雪冬令营的总体回忆,与积极心境和沉浸体验一起共同构成提升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核心依托。 所谓“少年强,则国强”。在加快建设中国式现代 化体育强国的大背景下,“如何使青少年变得更加幸 福”俨然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命题。</p>

页面列表

ITEM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