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 3 ~ 6 岁幼儿移动性动作发展与感知身体能力关系的实证研究
<center>**3 ~ 6 岁幼儿移动性动作发展与感知身体能力关系的实证研究
</center>**
<center>**宁 科、沈信生、邵晓军《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年第39卷第12期
</center>**
**研究目的**:分析不同性别、年龄幼儿感知身体能力及移动性动作发展的差异,检测幼儿移动性动作发展与感知身体能力的关系。
**文章结构**:
前言
1 受试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受试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共抽取了 340 名 3 ~ 6 岁学前儿童参与研究,最后保留 295 名有效的实验样本。受试对象的平均年龄 4.5 岁,男童 161 名,女童 134 名。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1.2.2 量表测试法

研究中采用大肌肉动作发展测试第 3 版评估受试幼儿的大肌肉动作发展,采用形象化的感知能力与社会接受中身体感知分量表来评估受试对象的感知身体能力。

该图示量表由 2 张图片 并排呈现在图板上( 图片依照受试儿童性别设计) ,其 中一张图片描绘了一位儿童有能力执行某项运动技能的场景,另外一张图片则描绘了无法执行的失败场 景。1 分代表图片上那 位动作技能表现很差的儿童与我非常像; 2 分代表图 片上那位动作技能很差的儿童与我有一点像; 3 分代表图片上那位动作技能表现很出色的儿童与我非常 像; 4 分代表图片上那位动作技能表现很出色的儿童与我有点像。
1.3 数理统计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测量工具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AVE 是计算维度题目的方差解释力,若 AVE 愈高,则表示维度有愈高的信度与收敛效度,理想上标准值须大于 0. 5[16]。从表 3 可以看出,大肌肉动作 2 个维度间皮尔森相关系0.56(<0.9),说明维度间彼此独立,不会引起共线性问题。以往研究报告 PSPC-P 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0. 86,重测信度为 0. 89[14]。本研究中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0.71,2次测试相关系数r=0.84(P<0.001),本研 究验证通过( 表 3)。
2.2 测试结果的描述性统计

从测试结果的整体来看,移动性动作发展得分呈现出随年龄的增大,测试得分逐渐增大的趋势。在受试者年龄的 3 个分组中,同一年龄段操作性动作发展得分明显低于移动性动作发展得分,尤其是 3 ~ 4 岁年龄组得分非常低; 3 ~ 4 岁和 4 ~ 5 岁年龄分组中,女童移动性动作得分均高于男童( 表 4) 。感知身体能力在本次测试结果中显示年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性别差异比较显示,女童的感知能力高于男童(P< 0.05)(表5)。

大肌肉动作发展总分 2 次测试显著相关;移动性动作总分 2 次测试显著相关;操作性技能总分 2 次测试相关;感知身体能力总分 2 次测试相关;大肌肉动作量表中各项指标重复测试也表现出中度到高度相关。T-检验结果显示,各项指标 2 次重复测试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大肌肉动作发展测量工具各题目的因子载荷均高于 0.6,内容效度检测通过验证。
2.3 移性性动作发展与感知身体能力的相关分析

操作性动作、移动性动作发展得分与感知身体能力相关性因性别不同而呈现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操作性动作发展与感知身体能力的相关性男童( P < 0. 05) 高于女童( P < 0. 05) ,移动性动作发展得分女童( P < 0. 01) 高于男童( P < 0. 05) 。感知身体能力得分与操作性动作发展得分表现出相关性( r = 0.313,P < 0. 05) ; 感知身体能力得分与移动性动作发展得分表现出显著相关( r = 0. 654,P < 0. 01) ( 表 7)。
2.4 移动性动作发展对感知身体能力的影响分析

3 个自变量在统计上均达显著,说明移动性动作与操作性动作发展对感知身体能力均有影响。其中,移动性动作发展每变化一个单位,感知身体能力会变化 0. 278 个标准差,对感知身体能力变化影响较大; 操作性动作发展每变化一个单位,感知身体能力会变化0.164个标准差,对感知身体能力变化影响较小。
3 讨论
3.1 幼儿大肌肉动作发展
从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相比较受试的女童而言,男童身体移动性动作的发展较为不足。
3.2 幼儿感知身体能力
在感知身体能力发展方面,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也指出男童比女童具有更高的感知身体能力。研究发现 3 ~ 6 岁幼儿感知身体能力方面没有性别的不同,但本研究结果显示女童比男童表现出更高的感知身体能力。像这种感知身体能力表现出的性别差异,与以往的研究不一致,可能由于研究所使用的测量工具有 一定的文化差异和国内幼儿的教养习惯所致。同时, 访谈部分家长发现,女童在低龄阶段参与协调性的韵律活动或类似的动作练习机会明显多于男童。
3.3 幼儿移动性动作发展与感知身体能力关系
研究显示,学前儿童的大肌肉动作发展与感知身体能力存在密切关系,本研究关于移动性动作发展与感知身体能力的相关性与其结果相一致。同时,本研究结果显示,移动性动作发展与感知身体能力得分的相关性女童高于男童,有文献指出可能是低龄女童的情绪智商与认知水平高于同龄男童的原因 ,从本研究结果证实,相比较移动性动作,操作性动作发展与感知身体能力的相关性较低,这与前人研究结果基本一 致。伴随着儿童早期的跑、跳、投等大肌肉动作的发展,活动范围随之扩大,不断充实丰富的动作经验可 以促进感知与社会性的发展,这些又会反过来影响儿童的移动性动作发展。
4 结论与建议
**结论**:①本研究使用的 TGMD-3 表现出较好的信 效度,适合国内 3 ~ 6 岁幼儿大肌肉动作发展研究,但由于国内外文化差异,击打球、肩上投球等大肌肉动作发展测试效果不佳,得分偏低。PSPC-P 测量效果不甚理想,有待国内使用的进一步修订。
②本研究结果证实了幼儿感知身体能力与移动性动作发展的关系,大肌肉动作发展是更高级动作与特殊运动技术的基本行为模块,在变化过程中潜在的影响着感知身体能力的发展。在学前儿童中,较低的感知身体能力可能存在较低的大肌肉动作发展的风险, 不同性别与年龄,大肌肉动作发展与感知身体能力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感知身体能力与大肌肉动作发 展潜在的交互作用影响 3 ~ 6 岁幼儿基本动作技能习得与身体活动参与。
③大肌肉动作发展较差的幼儿表现出较低感知身体能力,明显缺乏身体活动的参与。幼儿在动作练习中,获取更多的练习机会、鼓励和指导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些都会潜在的影响他们大肌肉动作的发展。
**建议**:本次研究所采用的感知身体能力评价量表引自国外,但存在跨文化差异和内容全面性的问题,后续研究应加强量表的“本 土 化 ”修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