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基于自我决定动机理论视角下的体育学习效果研究进展
<p><strong>基于自我决定动机理论视角下的体育学习效果研究进展
胡小清,唐炎,黄霞,张加林,范卉颖《体育科学》2020年第40卷第4期</strong><center></center>
<strong>研究目的:</strong>
为丰富国内自我决定动机与体育学习效果的研究视角,系统综述了2000-2018年期间国外有关自我决定动机理论与体育学习效果的研究文献,探讨了自我决定动机对运动技能、身体活动、情感态度和认知学习等方面的影响。
<strong>文章脉络:</strong>
1 文献检索方法与质量评价
1.1 文献检索方法
1.2 文献质量评价
2 自我决定动机的理论架构及其对学习动机的解释
2.1 自我决定动机理论的理论架构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844c7c0da8147ab4d369facba38b5ab6" alt="" />
2.2 自我决定动机理论对学习动机的解释
自我决定动机理论的第 1 个核心假设是:人是积极的有机体,并具有积极的自我整合、自我完善与不断学习的倾向,但这种倾向并非自然发生的,因为社会环境因素可以激励或阻碍学习动机的行为倾向。
自我决定动机理论的第 2 个核心假设是:不仅内部动机可以促进个体的发展,内化的外部动机(自主性动机)同样能促进学生的成绩和健康的发展,而控制性动机和无动机则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阻碍作用。
3 自我决定动机对儿童青少年体育学习效果的影响
国外关于自我决定动机理论与学生体育学习效果的探讨主要集中在运动技能、身体活动、情感态度和认知学习 4 个方面。
3.1 自我决定动机与儿童青少年运动技能
运动技能是指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中完成运动动作的能力,它反映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基本特征,是体育学习的重要内容和实现其他学习目标的主要途径。
目前关于自我决定动机与学生运动技能学习的研究仍相对缺乏,尚未有充足的证据证明自我决定动机在运动技能发展中的作用。
3.2 自我决定动机与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
促进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参与、提升儿童青少年健康水平是近年来国内外学校体育研究的重点关注领域。在身体活动的测量方式上,研究采用主观问卷和客观仪器 2 种方式对学生课内外的身体活动频次、时间及强度进行了测量。对于自我决定动机与身体活动的关系,研究主要从课内和课外2个层面予以探讨。
自我决定动机与身体活动的关系相对较清晰,绝大多数研究结果显示,自主性动机能够对学生的课内身体活动水平产生积极影响,且这种影响能够持续至课后的身体活动参与中。
3.3 自我决定动机与儿童青少年情感态度
体育教育中的情感态度是指与运动相关的情感(feel-ings)、价值(values)、社会行为(social behavior)和态度(at‐titudes)等方面的人格特征。本研究对自我决定动机与情感学习领域的探讨主要集中于愉悦感与无聊感(enjoyment and boredom)、努力度和参与度(effort and engagement)、体育 学习态度(attitude to‐ward physical education)以及参与体育教育和身体活动的未来意愿(以下简称“未来意愿”)(intention to physical ed‐ucation or physical activity)4个方面。
3.3.1 自我决定动机与体育学习的愉悦感和无聊感
愉悦感和无聊感是学生在体育课中最常出现的情感反应。
自主性动机能够通过满足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进而提高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愉悦感,而控制性动机和无动机会对愉悦感产生消极作用,并会催生学生的无聊感。
3.3.2 自我决定动机与体育学习的努力度和参与度
努力度与参与度作为衡量学生情感发展的重要指标,预示学生是否会积极参与体育学习,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3.3.3 自我决定动机与体育学习态度
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态度是否积极不仅会影响学生的体育课堂学习效果,而且还会影响其未来是否能够积极参与身体活动。
目前关于自我决定动机与体育教育态关系的研究极为缺乏,自主性动机是否能够影响学生对体育教育态度仍不得而知,未来需要更多的相关研究来进一步探讨两者的关系。
3.3.4 自我决定动机与未来意愿
未来意愿是衡量学生体育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
大多数研究表明自主性动机较高的学生群体,其未来意愿也通常较高,但控
制性动机和无动机是否会显著降低学生的未来意愿有待验证。
自我决定动机与儿童青少年体育情感态度的关系已得到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自主性动机能够对儿童青少年在体育学习中的愉悦感、参与度、努力度以及未来意愿等情感结果产生积极影响。另外,关于控制性动机和无动机是否影响学生对体育教育的态度以及是否会削弱学生的未来意愿仍有待进一步的验证。因此,未来的相关研究需更加聚焦于探讨控制性动机和无动机对儿童青少年体育情感态度的影响。
3.4 自我决定动机与儿童青少年认知学习
认知学习是体育学习的重要维度之一,高质量的体育课程不仅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练习,而且还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认知学习机会,以便其从童年进入成年期间养成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认知学习并未在体育教育研究中得到足够的重视,这可能与体育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的课程性质有关。目前的文献显然仍无法确定自我决定动机理论框架下不同动机对中小学生在体育课程中认知学习的影响。未来还需进行更多的相关研究以确定两者之间的关系。
4 国外关于自我决定动机理论与体育学习效果研究所形成的共识与分歧
4.1 成就与共识
1)自我决定动机理论所提出的新动机序列分类法在体育学习领域得到验证,外部动机在自主性程度上存在差异,将外部动机细分为外部调节、内摄调节、认同调节和整合调节,有助于更好的解释同属外部动机,却有个体差异的现象。
2)自主性动机(内部动机、认同调节)对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身体活动和情感态度(愉悦感、努力度、参与度和未来意愿)等学习效果的积极影响得到了肯定,教师在体育课程中创造更积极的自主性支持学习环境。
4.2 问题与分歧
1)关于自主性动机是否会促进运动技能学习的分歧。
2)关于自主性动机对体育认知学习影响的分歧。
3)控制性动机和无动机对体育学习效果影响的研究缺乏。
5 结论
<strong>结论:</strong>
(1) 自我决定动机理论为体育学习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其对内、外在动机的新分类相较于传统动机理论的二分法更全面、更具实践意义,为体育教师有效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更好地提升中小学生的体育学习效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方向。
(2) 其次,自主性动机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课内身体活动参与,并且能将这种参与积极性延续到课外身体活动参与中;
(3) 另外,自主性动机能够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有助于提升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愉悦感、努力度、参与度和未来意愿。
(4) 但目前相关领域的研究仍存在一定的问题:1)自主性动机是否能够有效促进运动技能发展和认知学习效果尚无定论;2)控制性动机和无动机对各维度体育学习效果的影响机制仍不清晰;3)纵向研究和序列研究相对缺乏;4)自我决定动机是否会因性别对体育学习效果产生差异尚不清楚。
<strong>建议:</strong>
针对结论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进行研究
<strong>文章优点:</strong>
本篇文章通过对国外有关自我决定理论对体育学习效果的文献进行了分类总结,梳理了当前自我决定动机的一些研究成果,同时也揭示了该领域存在哪些不足,启示我们今后应更进一步对哪些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提供思路。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