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静的论文笔记


2.22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学生体育锻炼投入研究

<p>[TOC]</p> <hr /> <center>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学生体育锻炼投入研究 王湘宁,万益,何云梦《南京师大学报》2021年12月</center> <p><strong>研究目的</strong>: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阐释体育锻炼投入的内涵、结构及测量。以南京林业大学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高校学生体育锻炼投入的因果机制。 <strong>文章脉络:</strong> 1体育锻炼投入的概念内涵 1.1 投入 投入是积极心理学领域衍生出的崭新课题,主要观察个体进行社会活动时认知、体验、情感中的参与方式及卷入形式,指个体在全力以赴做事时呈现出的积极的、美满的融入状态. 1.2 体育锻炼投入 体育锻炼投入即个体在体育锻炼过程中所具有的积极、主动、长久、沉浸式的心理状态和愉悦体验,表现为体育锻炼主体对体育锻炼行为的正确认识和角色认同. 2 体育锻炼投入的结构与测量 2.1 投入的结构 2.2 投入的测量 2.3 体育锻炼投入的结构与测量 学者们通常是从个人精力、运动时间和个人意志等角度对体育锻炼投入进行分析与评价; 2.4 体育锻炼投入自制量表编制的相关问题 1) 体育锻炼投入前因变量 2) 体育锻炼投入后果变量 3 实证分析 3.1 体育锻炼投入因果机制</p> <p>3.2 研究对象和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调查工具 在大量访谈的基础上编制《体育锻炼投入度调查问卷》.问卷从体育锻炼前因、体育锻炼投入、体育锻炼后效等方面进行测量,共设计36个题项. 3.3 分析结果 3.3.1 分析方法 3.3.2 分析结果 ( 1) 信、效度检验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ded883cca821891dcd386ccb9a3502f1" alt="" /> ( 2) 相关性分析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e157cd17b2ad5055c57990083a86dbd2" alt="" /> ( 3) 前因机制分析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7129ae744eebb981058bba031cbf7d40" alt="" />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833628e2a40e06f0b26b72cc3f325080" alt="" /> 4) 后效机制分析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b11d4ec4041abb84311e6649b867cb20" alt="" />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ca7c3ea646f298f701b699ddcb1b1b5d" alt="" />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2f5b7bb4dbc360f0cc2d78a7d6878859" alt="" /> <strong>结论:: </strong> ( 1) 自我效能感、校园环境及人际支持是体育锻炼投入的关键前因变量,对体育锻炼投入存在积极正向的显著影响,且校园环境及人际支持在自我效能感影响体育锻炼投入时具备调节效应; ( 2) 体育锻炼成效和积极心理品质是体育锻炼投入的重要后果变量。体育锻炼投入程度与个体的锻炼成效、积极心理品质均成正向相关,且锻炼成效在体育锻炼投入影响积极心理品质时具备中介效应. <strong>建议:</strong> ( 1) 加强院校体育运动政策及环境建设,形成积极倡导体育运动、全面支持体育锻炼、不断优化体育 教育的“阳光体育”院校文化氛围和政策导向; ( 2) 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引进高水平体育人才。通过公开课、示范课及专业理论学习提高老师的专业水平。开设丰富多彩的体育课程、组建高水平的运动队伍,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和 动力; ( 3) 关注学生身心健康,通过体育锻炼改善校园中的社会性人际关系。及时关注学生心理情绪的变化,形成师生、生生之间,个体与环境之间的良性、积极互动,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及完整人格的塑造; ( 4) 定期开展“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状况”的调研 <strong>文章优点:</strong> 理论支撑新颖;将锻炼投入的前因后果变量同时讨论逻辑较强 <strong>文章缺点:</strong> 问卷发放范围单一;没有进行中介效应显著性的检验</p>

页面列表

ITEM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