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静的论文笔记


4.2身体素养发展的自主性动机生成的理论探究——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分析

<p><strong> 身体素养发展的自主性动机生成的理论探究——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分析 高海利,卢春天,张葆欣,陈保学《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1 年 5 月</strong><center></center> <strong>研究目的:</strong> 依循理论研究的范式,基于自我决定理论,将基本心理需要作为关键性中介要素,对个体身体素养发展的自主性动机作用状态进行了逐级分析,并对其生成过程进行系统探究。 <strong>文章脉络:</strong> 身体素养理论可以概括为: 建立在“身心一元论”“存在主义”“具身认知”等理论基础之上的,强调身体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并且融贯了身体的能力、体验、认知、行为 4 个维度的,以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为宗旨的身体理论。 <strong>1 为何选择自我决定理论 1.1 身体素养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内在需求使然</strong> 自主性动机是个体发展身体素养的理论性认知转化为实践性行动的关键性要素,也是个体养成身体锻炼习惯,发展身体素养,成为一个具有身体素养的人的内在动力所在。 <strong>1.2 自我决定理论的要点</strong> 自我决定是一种关于经验选择的潜在能力,是个体在充分认识主体需要、价值目标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之上,对如何行动采取的自由性选择。 自我决定理论依据自主程度的差异,将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和无动机3种类型;之后,进一步将外在动机分为 4 种状态:外在调节、内摄调节、认同调节、整合调节。结合无动机和内在动机2种类型,便形成了自主性由弱到强的动机发展流程。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ccfb1dc534f3883d2e869c545e0c9ec3" alt="" /> 在此过程中,控制性动机可以经过个体的内化、整合发展为自主性动机。这是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流转系统,自主性在此得到直观的凸显。研究表明: 只有自主性动机才能促使个体长期维持健康行为; 而控制性动机虽然能够使个体形成健康行为,但是,它不能长期地维持健康行为。 <strong>1.3 自主性将身体素养理论与自我决定理论连接到一起</strong> 身体素养理论与自我决定理论二者产生、发展理论基础的一致性,本文选择用自我决定理论解释个体身体素养的理论认知向实践转化的中介性要素—自主性动机,来分析身体素养发展中不同动机的作用状态和自主性动机的生成过程。 <strong>2 身体素养发展中自主性动机生成过程的解析 2.1 身体素养发展中不同动机的作用状态分析 2.1.1 无动机非自主状态</strong> 无动机非自主状态是指个体缺少参与明确性身体活动意愿的一种状态。 <strong>2.1.2 外在动机调控状态:外部调节、内摄调节、认同调节、整合调节。</strong> 外部动机调控状态是指个体参与明确性身体活动的意愿受到外部环境或条件控制的一种状态。 1) 外部调节:主要指个体参与明确性身体活动,是为了达成某种外在的功利化目标。 2) 内摄调节:主要指个体参与明确性身体活动,内化了部分的外在目标、规则,将参与明确性身体活动作为避免焦虑和内疚或者提高自尊的活动。 3) 认同调节:主要指个体参与明确性身体活动,已然认识到参与身体活动对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价值,体会到身体和明确性身体活动的重要性。 4) 整合调节:主要指个体参与明确性身体活动,既有了“身体认知”,又具备了参与明确性身体活动的技能。 <strong>2.1.3 内在动机自主状态</strong> 内在动机自主状态是指个体参与明确性身体活动由兴趣、爱好诱发的一种状态,是一种高度自主的状态,也是一种自我决定的状态。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e36c23534b2453208e72ff1f33f06f33" alt="" /> 在无动机非自主、外在动机调控、内在动机自3种状态之中,自主性由无到有,自我决定的程度渐次增强; 外在动机调控状态居中,是参与明确性身体活动的动机由外向内转化的内化、整合阶段,此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有机过程。 <strong>2.2 基本心理需要在身体素养发展中自主性动机生成的中介作用分析</strong>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能激发个体自主性动机生成,个体基本心理需要产生的社会情境有利于促进主体自我决定行为的发生。 <strong>2.2.1 身体素养发展的自主性动机生成与自主需要</strong> 个体身体素养发展的自主性动机生成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得到由“重要的他人”提供的自主性支持环境,个体就有可能自主地去认识身体的重要性,主动地了解参与明确性身体活动的价值功用,主动地亲近、参与到各种类型的明确性身体活动之中; 同时,通过个体身体活动的主体体验,以“身体之维”体认周遭的世界和自我的存在。 <strong>2.2.2 身体素养发展的自主性动机生成与能力需要</strong> 能力需要是指个体感觉到的对环境的掌控感,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一种新的技能,是个体先天具有的一种对环境的探索倾向。 个体在立足于身体基本能力的基础上,经过后天不断习得、创造的体育活动技能,以及冲破身体、心理极限之后给个体带来的自我效能感,将会升华为主体的幸福感,从而有助于个体身体素养发展的自主性动机生成。 <strong>2.2.3 身体素养发展的自主性动机生成与归属需要</strong> 归属需要是个体作为“社会人”的基本心理需要之一。 个体身体素养的发展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会表现出不同的动机调控状态; 持续性身体素养发展之旅有赖于自主性动机这一重要驱动力; 自主性动机的生成必须建立在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之上。 按逻辑逆推:首先满足个体身体素养发展的基本心理需要(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归属需要),而后才可能生成发展身体素养的自主性动机,也才可能有持续不断地明确性身体活动行为的发生。 <strong>3 自主性动机在身体素养发展中发挥效用的例证 3.1 自主性动机在国外身体素养发展实践中应用的例证 3.2 自我决定理论在明确性身体活动相关领域应用的例证 4 身体素养发展的自主性动机生成的建议 4.1 “一体”:融合身体能力、主体选择、身体认知</strong> 一体”是立足于客观存在的身体之上,融合身体能力、主体性和身体认知的“一体”,其是个体身体素养发展的自主性动机生成的核心所在。 <strong>4.2 “双轨”:并驱而行的实践和情境</strong> “实践”是将身体素养的理论性认知转化为行动的必要环节。 “情境”是包裹身体素养发展主体的人文环境,是身体素养发展的又一条件——“助力轨道”。 <strong>4.3 “四维”:由家庭、学校、社区、制度组成的社会生态体系</strong> 身体素养发展的自主性动机需要在家庭、学校、社区、制度所组成的“四维”社会生态体系中获得生成所需的养分。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成员朝夕相处、相生相伴、相互影响; 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 社区是个体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个体闲暇之余参与明确性身体活动的主要区域; 制度在个体身体素养发展的自主性动机生成中,起到导向、保障和约束的作用。 <strong>文章优点:</strong> 理论知识梳理清晰,详细阐述锻炼动机和基本心理需要的相关知识,并分析心理需要对自主性动机的影响。</p>

页面列表

ITEM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