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5共情传播视角下中华体育文化感召力提升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h3>共情传播视角下中华体育文化感召力提升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h3>
<p>陈肖鹏,张晓义(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第 42 卷 第 3 期 2023 年 5 月)</p>
<h3>研究目的</h3>
<p>本文聚焦当前提升中华体育文化面临的现实困境,从共情传播的视角创新实践路径,探析如何通过共情传播加强国际受众对中华体育文化的关注和理解,为提升我国体育国际传播效能提供参考。</p>
<h3>论文框架</h3>
<p>1.共情传播:提升中华体育文化感召力的创新视角
1.1共情传播的概念阐释
1.2共情传播与感召力内在逻辑的契合
1.3共情传播提高中华体育文化感召力的作用机理
2.提升中华体育文化感召力面临的现实困境
2.1西方体育文化霸权不断强化,挤占中华体育文化发展空间
2.2 中外体育文化差异制造认知鸿沟,形成文化折扣
2.3 中华体育文化“自塑”言不达意,产生理解偏差
2.4 国际传播方式创新不足,缺乏持续影响
3 共情传播视角下提升中华体育文化感召力的实
践路径
3.1 创设情境: 打造中华体育文化的共情场景
3.1.1 以国际体育赛事为契机搭建交流场景
3.1.2 以博览会和展演为桥梁走近国际受众
3.2 精细编码: 优化中华体育文化的“自塑”效果
3.2.1 依托基础研究提升自身认知
3.2.2 寻求文化共通,促进认知共情
3.2.3 凭借“他者”叙事消减文化隔阂
3.3 创新方式: 强化中华体育文化的持续影响
3.3.1 打造多元传播平台,扩大国际影响范围
3.3.2 输出体育文化产品,形成持续稳定影响
4.结语
面对现实困境,共情传播为提升感召力提供了新的思路,情感更易打破地缘政治的
隔阂、弥合文化差异,引导国际受众发生思想和行为 的积极转变。在当前复杂化、极端化的国际舆论环 境和国际传播条件下,我国应该增强对自身文化的 自信,通过共情传播来实现与他者的文化联结,使中 华体育文化和中国体育故事从表达转向抵达,真正 在国际受众中获取认同并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从而提升中国国际传播效能,展示真实、立体、全面 的中国。</p>
<h3>论文优点:</h3>
<p>这篇论文从共情传播的视角入手去探究中华体育文化感召力提升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角度比较新颖。通其中实践路径从情景,内容,方式和渠道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路径,对于提升中华体育文化感召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p>
<h3>论文缺点</h3>
<p>无</p>
<h3>自拟题目</h3>
<p>共情传播视角下我国红色体育文化传承及发展路径研究</p>
<h3>补充:</h3>
<p>共情( empathy) 一词源于心理学,亚瑟·乔拉米卡利认为共情是一个人能够理解另一个人的独特 经历,并对此作出反应的能力。共情能够让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产生同情心理,并做出利他主义的行动。作者总结前人观点认为,共情的核心和基础 是个体与他人之间的情感共享。共情的产生包含 “情绪感染”( emotional contagion) 、“观点采择”( perspective taking) 和“共情关注”( empathic concern) 种成分或 3 个阶段。情绪感染是指当个体面对他人 情感状态或处境时,会自发地产生情绪上的唤醒,并 形成与他人相似的情绪体验。观点采择 ( 或称角色 采择) 是指自我从他人视角或他人所处的情境出发, 想象、推测和理解他人态度与感受的心理过程,属于 共情的认知成分。而共情关注指的是帮助他人的心 理动机,如对遭受恐怖袭击的国家表现出的担心、关 心、怜悯和同情等。
共情传播的概念是在原有共情含义基础上形成的,被认为是共同或相似情绪、情感的形成过程和传 递、扩散过程。
文化感召力可以理解为行为体通过文化交流和传播,对异文化族群进行感化,正向引导使其思想和行为逐渐向有益于行为体的方面变化,目的是减缓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认知偏差,进而产生积极影响。</p>